indexnei
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内新闻    
六年级讲座简讯
童心童话讲故事
2016学年紫阳中学第一学期数独决赛通讯稿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我们出游去!——九年级秋季社会实践活动通讯
阳光灿烂,笑容灿烂——记七年级游世纪公园
六年级秋季课外活动简讯
走进名著·感受多肉的美——记紫阳中学随班就读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紫阳新歌声
学法、懂法,益生、益己
项目引领,专项学习,提升研究深度,打造有效课堂——紫阳中学关于教学研究项目专题讲座
童心向党,读诗诵诗与中国梦:记紫阳中学赛诗会
共“助力”同“圆梦”——记紫阳中学党支部“两学一做”之党员“帮教结对” “梦想认领”专场
挥洒激情与汗水,尽享运动快乐与精彩
童心向党,我口唱我心——记紫阳中学“童心向党”合唱比赛
表彰优秀、学习优秀,让优秀成为一种校园新风尚——紫阳中学第七届奖学金颁奖典礼
爱工作 懂生活——记紫阳中学退休教工欢送仪式
English Dubbing Competition In Grade Seven
阅读,让我们看得更远——记紫阳中学2016年暑期读书交流活动
紫阳中学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竞赛拉开帷幕
科技讲座:无处不在的创新
 

七年级讲座简讯
2016-11-21  作者(来源):[暂无]

《歌词中的现代诗》讲座简讯

2 郝奕菲

    1115日,我们学校迎来了七年级专题讲座系列活动。其中《歌词中的现代诗》由来自华育中学的俞静婉老师主讲。

    讲座开始前,俞老师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现代诗”?同学们纷纷发言,各自表达对现代诗人的一些了解。“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现代诗风格让我们为之向往。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不断了解了各个流派的代表诗歌,当然最令同学们着迷的当属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舒婷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欣赏现代诗,品鉴诗歌内涵,聆听几曲由现代诗做词的歌曲,从《从前慢》、《难得》、《九月》到《米店》……讲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朦胧派诗人海子时,主讲老师眼眶微红,留给同学们心中的也是一丝莫名的情愫。

    这次讲座对现在的初一学生来说可能还有点晦涩,但现代诗和歌曲的结合是美好的,谢谢主讲老师为同学们带来这样精彩美妙的讲座。我们也要学着感受这样美好的存在,学会聆听生活中的美好!

《神圣的罗马帝国》讲座简讯

1 马子钧

    1115日下午,华育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引人入胜的讲座《神圣的罗马帝国》。

    讲座开始,老师就问了所有人一个问题:“什么是神圣罗马帝国?说道神圣罗马帝国,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有人说“意大利”“古希腊”“罗马斗兽场”,但没想到,这些竟然都不是神圣罗马帝国。   

    经过这堂讲座,我们才算能了解何为神圣罗马帝国。这堂课,老师从“帝国”这个词语开始讲起,讲到欧洲有趣、复杂的历史,这块历史的土地折射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动向,成为了发展到现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讲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不经教皇,就自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时,大家都笑了。但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历史能让我们意识到很多——当人们懦弱的时候,他会选择自欺欺人。虽然明知道未经教皇承认的皇帝称不上是皇帝,但他还是选择不去攻打罗马,让教皇承认,因为他自己没有勇气和信心。一向对历史没有兴趣的同学都聚精会神,我们都被吸引了。

    这堂讲座不光了解了一部分欧洲历史,还了解到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文、象征。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许多国家的象征竟都和神圣罗马帝国有关,德意志的双头鹰,法兰西的金百合......无处不显示出当时这个帝国的强盛,疆域之辽阔。

    我从没意识到历史能如此深奥有趣,当慢慢参透因果之后,那恍然大悟之感尤其美妙。

生命伦理和安乐死

作者:七(1)班 朱若禺

    1115日,一部分七年级的同学参加了《生命伦理》这个讲座,怀着疑惑与不解,我也来到了现场。

    究竟什么是生死?安乐死又是什么?

    一开始,老师就问我们一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接着老师又问:“人类为什么怕死?”大家开始若有所思。

    确实,当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又将如何死去,内心也只剩下恐惧了。可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无可避免即将死亡,又会作出什么反应呢?我们一定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期-情绪失控期-交易期-压抑期-接受期。

    有些人已到了癌症晚期,正遭受着巨大的病痛的折磨,夜以继日地疼痛,无休止地化疗……这些会使他们要主动选择死亡。他们强烈要求医生对自己使用“安乐死”。这时医生也会面临一个选择,用还是不用?一方是痛苦的病人,一方是自己救死扶伤的使命,如果用了,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看上去都违背了生命伦理。而且在我们中国,安乐死在法律上是否允许被使用依然没有定夺。

    但其实安乐死就是一种特殊的死亡类型,当面对现代医学无可挽救而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提前结束生命。被执行方式有两种:主动与被动。主动就是注射某种药品,让病人死亡;被动就是例如拔掉呼吸机,让病人自然死亡。当然患者必须有知情同意权。

    这次讲座之后,我们都受益匪浅。我对死亡也有了新的认识。人人都有一死,那就让我们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无限的价值吧!

生命的真谛

——《死亡与安乐死》讲座听后感

七(4)班 熊梓汐

    “死亡”,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恐惧的词语。

    “你们害怕死亡吗?”老师问我们,会场中齐刷刷的有半数人举起了手。其实,死亡对于我们并不遥远,昆虫、动物、植物、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会有“死亡”事件发生。

    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呼吸中止再到脑死亡的过程。脑死亡的概念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随后在美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法律上承认了脑死亡。

    那么,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死亡,我们有权利选择死亡的方式吗?谈到死亡方式,不得不谈目前在世界上颇具争议的安乐死。

    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目前,在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如荷兰等 “安乐死”合法化了,中国目前还未合法化。

    现如今,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多的方法可让人们的生命得以暂时的延续。但人活着,从一出生也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那么,怎么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毕淑敏说:“一个人要爱自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许我们的个子不够高,长得不够英俊,或头发不够黑,皮肤不够白,我们会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生命不是因为外在的东西而宝贵。我们既然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大脑,就可以决定自己的生命放射出怎样的光芒。”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则是在于活得精彩,活出自己,永远有一颗向上和快乐的心。

    《死亡与安乐死》讲座,让我们知道了生命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以及生命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日子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食在红楼》讲座简讯

七(2)班 卢玉倩

    本周二,华育老师特意来我校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食在红楼”。

    “食在红楼’’主要讲的是红楼梦中食物,古人不仅对食物的充满喜爱,且对食物烹饪很讲究,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红楼梦》中“吃”并不是需要着重描写的段落,但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宴饮场景,让人对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通过大大小小的宴席,曹雪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红楼饮食文化体系。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众多的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道则是碧粳粥啦!它又名木樨清露,“粒细长,微带绿色,炊时有香”,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芳香植物。

    还有茄鲞,螃蟹宴等,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知道了些生活小常识,最近正是吃螃蟹的时候,因此要注意不能与柿子同吃,还有团脐、长脐之分,团脐代表母蟹呈圆形,长脐代表公蟹是,呈三角形。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从《红楼梦》的描写中,既能增添食欲,又能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更是对古代美食的进一步了解!

《食在红楼》讲座听后感

七(1)班 金仪珊

    本周二聆听了华育中学老师《食在红楼》的讲座,听老师娓娓道来那些《红楼梦》中典雅风致、独具一格的红楼食谱介绍,不仅让我们大开眼界,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亲近名著,感受了一把舌尖上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书中食品描写更是多达一百八十多种,受到世风民俗的影响,使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了许多饮食烹饪方面的知识。原著中作者不惜笔墨描写美食,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美绝伦。课堂上,我们也随着老师抑扬顿挫的介绍,粥道·碧粳粥,香饮·木樨清露,饕餮·茄鲞,宴酣·螃蟹,老师向我们详细描述了曹雪芹笔下一个鼎食钟鸣之家精巧、奢侈的日常饮食,使我们看到了清代官宦之家饮食风俗的一个缩影。透过贾府,我们也可想象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风气。

    讲座中,老师妙趣横生地解读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包括阅读《红楼梦》的兴致也高涨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