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作文那些话儿
走过漫漫人生,回想当年,我明白,爸妈这样做得对,我明白这不是一件小事,感谢父母多年的陪伴,我以为我很孤独,其实爱一直在我身边.面对人生的四季芳华,慢慢的,我学会了欣赏;曾经的磨练,让我打开另一扇门,也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幸好,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感谢,我的世界还有你。不管年龄几许,回忆自省思考,让我们不断成长.或许,进步,就从这里开始,我明白,这样做得对,这一次,我要大声喝彩,让自己更优秀就是我的动力之源。
2018年各区一模作文题题:
普陀:这才是值得珍爱的...
奉贤:这不是一件小事
静安:打开另一扇门
虹口:爱在我身边
宝山:进步,就从这里开始
嘉定:我明白,这样做得对
浦东:慢慢地,学会了欣赏
杨浦:陪伴
闵行: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
徐汇:意外的收获
长宁:我的世界还有你
金山:舌尖上的滋味
黄浦:我的动力之源
青浦:以自己的方式
松江:这一次,我要大声喝彩
一模命题解析
文 /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初中语文教研员 夏智
命题影响着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的发散,写作素材的选择和作文的立意等。每年的一模命题都是特别令人关注的,从今年上海各个区一模作文命题来看,命题者也是耗费了心思,像“舌尖上的滋味”这样的命题都产生了,可以看出命题的辛苦。命题既要出新,又要让学生能写出内容,写出更多有质量的作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今年一模命题来看,大多命题还是让学生围绕着“我”去展开叙事。如,黄浦的“我的动力之源”;青浦的“以自己的方式”;长宁的“我的世界还有你”;松江的“这一次,我要大声喝彩”;虹口的“爱在我身边”;嘉定的“我明白,这样做得对”等,这些命题,能让学生围绕着“我”展开叙事,从而写出对“我”的认识和思考。
当然,这类命题的短板就在于容易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没有让他们看到生活中更丰富的内容,也不能让学生站在更广阔的原野上去发现生活和思考生活。
现在学生写作视野短浅,我想和我们平时这一类命题太多就有很大关系,我们看到12个区命题中,让学生关注“我”的命题,就达到6个,占50%。这一类命题,让学生写出比较高的立意很难。
个人觉得命题还是有点张力比较好,学生拿到这样的命题,写作的思路容易被打开,像杨浦区的“陪伴”,就一个动词,主语,宾语都可以让学生去补上,这样的命题,就可以让学生写作的视角开阔起来,学生可以在他们视野所及的范围内,展开联想和想象,驰骋自己的创作思维,选择适合写作的素材。
闵行的“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也可以算是比较大气的命题,写作的价值取向好,让学生去感受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向上的东西,做他们成长的助推剂。
浦东的“慢慢地,学会了欣赏”也是一个不错的命题,学会欣赏,懂得欣赏生活中,人生中的一些美的事物、人和自然之景,让我们的孩子们懂得自然之美,人生之美,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慢慢地”这个修饰语,让学生写起来难度也不小。
2018年各区中考一模考作文点评
文 / 钟雨人
从整体看,2018年各区九年级一模考试作文题的最大共同特点就是“高仿性”,即对近年已有中考作文试题的高度模仿性,这是其“模拟”定位所决定的。回顾近几年中考作文题(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大概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具体来说,又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1.题型上的高度一致。
从中考历史而言,命题总共出现过三种形式:
一是全命题作文,数量最多,近十年来都是;
二是半命题作文,如“我们的名字叫____”;
三是导语型命题作文,如“充满活力的岁月”、“有家真好”等,在标题前加上一段导语以作提示和引导。其实它们都属于“命题作文”这一大类。至于另两大类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还从来没出现过。所以一模作文题全为命题作文,且全为全命题作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标题形式上的类同。
近三年中考作文题在表述形式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句中以逗号隔开,以节奏的变化显示对前者的强调。“进步,就从这里开始”、“我明白,这样做得对”、“慢慢地,学会了欣赏”、“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这一次,我要大声喝彩”等5道题都是这种表述形式,占了三分之一。
3.命意指向上的相似。
中考作文题命意多为积极向上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如“种子”、“努力尝试”、“也有乐趣”等充满正能量又有丰富的含义,给考生多样选择的同时,也考量其思维的宽度与深度。这样的作文题,人人有话可说,而说出的话又能显示出其不同的认识和思维水平。
“这才是值得珍爱的……”、“这不是一件小事”、“进步,就从这里开始”等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
作文即做人,本次作文模拟题很好地体现并发挥了作文应有的育人功能。同时,有些题目还体现了思维度的考查。如“才”、“慢慢地”、“意外”、“还有”、“这一次”、“从这里”等关键点的落实,应该是有比较、显过程、合情理;“门”、“阳光”、“滋味”等有比喻义,众多的指示代词“这”具有多义性,写作时必须合规律性,以体现写作者思考生活的深度和立意的高度,而不可任意率性。
4.类别倾向上的明确。
中考作文只写记叙文几成铁律,而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占绝对主导又成定律,近几年中考作文题更倾向于“叙事为主”。于是可以发现,本次各区一模作文题大都体现了这一命题倾向,考生写作时不可不明。这也是作文复习与训练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倾向哦。
“慢慢地,学会了欣赏”难度最大
文 / 钟雨人
需要说明是,在这些题目中,浦东新区的“慢慢地,学会了欣赏”难度最大。
本题写记叙文要具体叙事,重在形象明理,有一个“类”的提炼要求。
“欣赏”需要一种共同的心情。
欣赏的意思是“以喜悦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可见,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欣赏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最终结果是获得享受;而这一过程是要进入欣赏对象“其中”,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才能“领略”得到的。它并不是人人自然就具有的能力和水平,欣赏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否则也不要去“学”了。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见,进行艺术欣赏的条件是要有诱导物、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想象力,这是进行“欣赏”的必要条件。凡欣赏,必是相对于“欣赏者”而言,对于欣赏者自己而言,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是“欣赏”活动的一大特点,即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欣赏者主动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
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思想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会出现欣赏水平的差异性,文学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就是如此。但由于欣赏的客体(诱导物)是客观的,因而不同的欣赏者总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即他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能变成哈里波特。
因此,对于欣赏力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欣赏者的想象能力、欣赏这对诱导物本身的熟悉程度。这就是“学会欣赏”的三个根本方面:增长生活经验;丰富想象力;了解欣赏的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这个“共同的心情”,其实就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艺术欣赏的“共鸣”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由欣赏对象引起的情绪上的波动,这是读者和创作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契合,感情上的相通,是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观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当他们欣赏同一艺术形象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这种共鸣现象,是文艺欣赏的普遍性中一个比较突出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欣赏客观存在的物和艺术形象,还是欣赏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欣赏”的过程都具有这些特点,都遵循这些规律。
“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是动词,“学习”的意思,它是一个持续的动作,必然有过程性,过程中也会有曲折形,有反复性,当然还会有体验、有思考、有感悟。这就是了解“欣赏规律”的过程。
“会”是一个客观的标准。
“会”的意思是“表示懂得或有能力做某事”。它是“学”的结果,也是对“学”的情况检测的唯一标准。“学”而“不会”是不符合题意的。
“了”是一个完成的时态。
“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在写作中要有表明或证明自己已经“学会欣赏”的“标志”或“事例”。
“慢慢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慢慢地”表示有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和学习过程,写作时必须体现这种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给人以真实感,也给人以启迪。
本题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初中学生而言更甚,写作时必须照顾到以上几个方面。而且,写作此文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写作者写作时会不自觉地人为将题意范围缩小,擅自给“欣赏”加一个宾语,比如欣赏中国画、欣赏雕塑、欣赏某一人物形象等。这些只是“部分”,不是“整体”,需要有“类”的意识,由“部分”的特点提炼出“整体”的共同点或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