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
2020年寒假比往年都要漫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使大家只能“宅”在家里。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尽早在美丽安全的校园正常地重逢、相聚、学习和生活,白衣天使们始终奋战在这场战役的最前线,倾尽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捍卫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那么这场战役背后“宅”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去做才能减少或阻断病毒的传播呢?因此,我们将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识整理给大家学习、分享,一起努力打赢这场战役。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此后,疾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也陆续发现相关病例。此次疫情防控中,从武汉市初发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这种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19-nCoV是一种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它与SARS病毒和MERS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这一大家族。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持续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二、传染源有哪些
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潜伏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传染性还有待研究明确。
三、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1)飞沫传播
一般认为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为飞沫。飞沫颗粒较大,会迅速下沉,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是1~2米)进入易感者的黏膜表面。日常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
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戴口罩,并尽量与他人保持1~2米的距离。
(2)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致病微生物携带者。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间接接触患者或致病微生物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致病微生物。
因此,预防接触传染的最主要措施是勤洗手。
四、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没有免疫力,普遍易感。是否会被感染,主要取决于是否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与接触病毒的量也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预后较差。根据目前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五、临床特征
早期的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寒、流涕、腹泻等症状。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型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出现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一周后恢复。
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三者的病原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存在一定的差别。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不仅是上呼吸道被感染,还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流感病人发病急,症状严重,全身症状多。常见症状为高热、咽喉痛、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明显。流感常在冬春季流行,常见有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一般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一般指人在受凉、劳累等情况下引起的以鼻咽部症状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感冒的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无明显发热,体力、食欲无明显变化,少有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不适等症状。感冒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冬春季节多发,但不会出现大流行。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表现多样。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不发病,仅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轻症患者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及身体不适。重症患者的病情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早期症状尤其是开始的三五天主要是发热、咳嗽及逐渐加重的乏力,一周后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脏器损害等情况。
知晓敌情、巩固自身。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打好这场持久战的重要因素。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同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