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国杀”转正
作者: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王德明
近一段时间,“三国杀”成为学生们的新宠,有的学生开口闭口必谈“三国杀”,有的学生在游戏的打打杀杀中逐渐上瘾,甚至有的“三国杀”控们竟然在自习课分组捉对厮杀,将学习场所变成了乌烟瘴气的“棋牌室”。 “三国杀”把我折磨的焦头烂额,必须对其主动出击,将其扼杀于嚣张之中。
一、严防死守 效果失灵
我动用最原始的招数,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没收了全部“三国杀”道具。之后,在课堂内外,全程监控学生,遇到“三国杀”格杀勿论,班级风气略有好转。然而,在 “白色恐怖”之下,“三国杀”开始从公开转入地下,并化整为零,与我玩起了猫鼠游戏,用品没收了,想方设法又买了新的,有位囊中羞涩的学生,竟然将一次性筷子制作成“三国杀”欣赏玩耍。据学生反映“三国杀”并没有销声匿迹,在地下依然有燎原之势,只是远离了我的视线。不仅如此,在我的凌历攻势下,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了,有的学生甚至对我侧目而视。看来,我必须了解“三国杀”游戏的内容,必须清楚当前学生玩“三国杀”的现状,并让“三国杀”控制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内。
二、了解游戏 寻找对策
“三国杀”究竟是一种什么游戏,竟然把我的学生勾得生魂颠倒,如此痴迷。经过了解“三国杀”是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演绎出来的一种益智游戏,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判断力以及记忆力,还能锻炼团队合作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沉迷于“三国杀”固然不对,但该游戏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棍子打死显然也不可取。控制得当,“三国杀”也可以趋利避害。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为“三国杀” “昭雪平反”。
三、化堵为疏 喜获双赢
于是,我召集“三国杀”爱好者们开会,建议组建“三国杀”研究会,使“三国杀”游戏合法化。为了避免“三国杀”再次泛滥成灾,必须约法三章下:
第一,“三国杀”社团必须吸收教师全程参加。看见学生为难的表情,我解释道,本人对“三国杀”游戏很好奇,很感兴趣。按照学校规定,学生社团必须有指导教师,我这个“三国”盲只好勉为其难,滥竽充数啦。但社团成员有义务在最短时间教会我“三国杀”技巧,包教包会。为了显示诚意,我将屡次没收的“三国杀”用具还给他们,并出资购买几套新的“三国杀”入股。我要求社团活动必须带我参加,不允许撇开我,独自研究“三国杀”。我这样做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三国杀”游戏就可以在我全程监控之内,等于为“三国杀”安装上了“摄像头”。
第二,“三国杀”社团必须制定游戏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必须为“三国杀”社团制定出“江湖规矩”,使社团真正地安身立命。规矩中应该包括游戏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探讨方式,凡是影响学习,违背班规校级行为在警告之后,一律清除社团。在规矩的基础上形成了社团的制度,保证社团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这样,规则的制定和发挥“法律效力”,等于为“三国杀”戴上了“紧箍咒”。
第三,“三国杀”研究成果必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三国杀”不仅要玩出花样,更要玩出有益的成果。在“三国杀”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中,许多同学对《三国演义》都有所收获,有的同学指出了史实中的一些错误,有的同学利用史书《三国志》验证了《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国杀”热也在班级引发了“三国热”,在互相探讨中,起处由“三国杀”产生冲突的同学也改善了彼此关系,相视一笑,芥蒂全消,班级一片和谐之风。
在对“三国杀”游戏的处理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暴的压制,只能将学生逼上“梁山”,为解决问题制造难题。无情地镇压不仅导致班级管理局面的失控,导致师生之间的“冷战”,如果处理不好,学校“小故事”可能演变为“大事故”。由冲突走向合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点可以自由选择的余地,给学生一点可以自主支配的空间,让学生保留一点可以自由呼吸的“自留地”。
摘自《班主任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