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nei
首页 > 校园新闻 > 图片与视频 > 学生明星    
星火映星灯,礼韵颂师恩
​以诚待考,以信取胜
回首来时路 见证新时代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携手同行,温暖助残
​清风伴五月,廉韵润初心
​劳动励青春 红色润心田
​呵护阳光心灵 护航健康成长
​一片丹心为人民
清明祭英烈 传承爱国志
​学守则,守规范,争做时代好少年
英姿飒爽展风采 奋勇拼搏铸辉煌
​植此青绿,种下春天的诗行
童心献爱心,慈善益起行
知传统 学礼仪 做谦谦少年
​辞旧迎元旦、筑梦新征程
​勇毅前行向未来,星星火炬启新篇
​遵守行为规范,共创美好校园
勿忘国耻,致敬英雄
​高举宪法旗帜 弘扬宪法精神
 

从烽火岁月里穿越来的青春答案
2025-09-15  作者(来源):陈思婕

从烽火岁月里穿越来的青春答案

陈思婕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从烽火岁月里穿越来的青春答案》。

站在2025年的阳光下,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里“九一八事变”那一页,总觉得84年前的烽火离我们很远——远到只是黑白照片里的残垣断壁,是文献里冰冷的数字,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1931年9月18日”。可当我们试着走进那些与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故事,会突然发现,那段岁月从未远去,它正带着穿越时空的青春答案,轻轻叩问今天的我们:青春该是什么模样?

1931年的东北,寒风吹过松花江畔时,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19岁的赵一曼,本可以在教会学校继续读书,却毅然剪掉长发,穿上军装,在林海雪原里组织抗日游击队;22岁的杨靖宇,放弃教师的安稳生活,带着“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把热血洒在了长白山的雪地里;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青年学生,他们脱下长衫,有的背着相机记录日军暴行,有的徒步千里南下请愿,有的钻进工厂连夜赶制手榴弹——他们的青春没有网红打卡地,没有奶茶和电竞,却用最炽热的信念,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了“以身许国”的答案。

那时的青春答案,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当日军的铁蹄踏碎沈阳城,当国民党政府下令“不抵抗”,当身边有人劝他们“年轻人别瞎折腾”,他们却偏要做那束刺破黑暗的光。东北抗联的小战士们,冬天穿着单衣,啃着树皮,却在雪地里高唱《露营之歌》;北平的学生们,冒着军警的棍棒,在街头呼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是不怕死,只是比起个人安危,他们更怕看到“中华”二字从地图上消失,更怕后代子孙再也不能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而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安稳,当青春被赋予了更多选择——是埋头刷题追求理想大学,是在社团里绽放兴趣,是用志愿服务温暖他人,还是在科技赛场挑战创新——我们或许会疑惑:当年的青春答案,对今天的我们还有意义吗?

去年夏天,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支用了十几年的钢笔,笔杆上刻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的主人是一位90后科研工作者,在芯片领域攻关多年,只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青春的答案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却始终有着相同的内核——那就是“把个人的理想,装进国家的未来”。当年的青年用枪杆子保卫家国,今天的我们可以用笔杆子书写时代,用实验室里的突破助力强国,用社区里的奉献传递温暖,用赛场上的拼搏展现中国青年的模样。 

同学们,历史从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九一八事变留下的,不只是“勿忘国耻”的警示,更是一代代青年用热血写就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在为青春迷茫时,不妨回头看看84年前的那些青年——他们告诉我们,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从来不是岁月静好的安逸,而是明知前路坎坷,却依然选择为理想奔赴的坚定;从来不是只关注个人得失的计较,而是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的担当。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却同样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让我们接过烽火岁月里的青春接力棒,把当年的“以身许国”,变成今天的“以行报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为了将来能用知识建设祖国;在生活中坚守诚信,是为了让社会因我们多一份温暖;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是为了传承那份“不服输”的民族精神。

这,就是从烽火岁月里穿越来的青春答案——它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活得多自在,而在于活得有意义;人生的方向,从来不是只看向自己,而是看向更远的家国与未来。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答案,在属于我们的时代里,活出最耀眼的青春模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