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为了提高人体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
节日简介
设立背景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这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在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上提出一个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建议,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由于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于1981年12月1日诊断出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主要标志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红绸带标志的意义:红绸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人们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同情和理解;
第四,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方面的工作。
知艾防艾
艾滋病相关知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病毒(HIV)可以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等体液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给正常人。
HIV病毒进入到人体后,主要是选择性地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进入并潜伏到人体的某些特定免疫细胞内部,包括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40多年来,在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命的流行病转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感染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是截至目前,还不能彻底治愈,疫苗研制尚未成熟,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主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家人和他人。
传播途径
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分别是经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1.血液传播
(1)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2)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
(3)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4)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
2.性接触传播
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前提下,与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或异性发生性交,并伴有体液的交换,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全球2/3 以上的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
3.母婴传播
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不会传播HIV的接触方式
1.拥抱、握手、共用餐具不会传播HIV
2.同一泳池游泳、共用坐便器不会传播HIV
如何预防
防线一:预防经血液传播
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防线二:预防性途径传播
尽量少参加以饮酒为主的聚会,聚会时少饮酒。
尽量少去“酒吧”等娱乐场所,避免接受不熟悉的人给予的烟、饮料等,因为这些东西里面有可能隐藏着毒品之类成瘾物。
发生性行为时,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
防线三:艾滋病暴露后预防
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及早(不超过72小时)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疑似感染行为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需坚持服用 28 天。
定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