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和普通班会虽同属班会,却是有显著区别。班会类型,通常意义上,可将其分之为:固定班会、临时班会和主题班会。所谓“普通班会”,便是指的前两项,即固定班会和临时班会。“固定”的概念便是,每周一次,或是每几周一次。
首先,有必要澄清班会的概念。与一切学科型的课型类似,班会也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课型。从字面上来看,便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便是以班级教室为主要活动阵地而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
就现实的情形来看,班会课通常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班会上,班主任除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外,还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审美、个性心理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简单地说,也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其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行为习惯,其涵盖面可涉及到起床、早晨洗漱、上学、放学、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加劳动、课外活动实践、日常家务参与状况、晚间日常作为等诸多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和总结。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若干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
其次,要阐明的是主题班会和普通班会虽同属班会,却是有显著区别。班会类型,通常意义上,可将其分之为:固定班会、临时班会和主题班会。所谓“普通班会”,便是指的前两项,即固定班会和临时班会。“固定”的概念便是,至少时间确定,每周一次,或是每几周一次。普通班会课通常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班会上,班主任除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外,还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审美、个性心理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若干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而主题班会,则与临时班会和固定班会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讲,主题班会便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主题班会却是内容集中,指向单一,即它的主要功能便是德育,即借助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其实,这里的“思想品德”意义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宽泛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它的外延,事实上完全触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感染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导向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激励和思辨。主题班会形式新颖并富于变化,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进入“会议”要求的角色,力求使“会议”形成很突出的效果并能在会后延伸下去,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作用。
主题班会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灵活,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更要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不少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认识片面,不够重视,一些主题班会出现了弱化、异化、片面化的现象,其德育功能无法真正实现。为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归纳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克服班主任“一包到底”的现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主题班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主题班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强,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担任的角色应是一位“思考者”或“指导者”,需要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下工夫。
在班会的准备、组织和开展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任用学生,把平日教师的讲台变成今日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准备、组织和参与,能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认识,班会的教育目标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有效实现。
二、克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不少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仅仅是一个“倡议者”,或者是被动的“附和者”(学生说开就开)和“观看者”(不了解班会的全部内容,也不参与总结和点评,更谈不上引导),甚至是冷漠的“旁观者”(坐在教室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看班会的进展)和平庸的“参与者”(能总结但词不达意,能参与但缺乏引领)。因此,不少主题班会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非常低效的。
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每期的主题班会,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千万不要以自己忙、学生素质差为借口而一推了之。
三、克服主题“脱离实际”的现象,注重学生的现实性与思想性。
一些班会以片面取乐为主,将主题班会搞成了文艺晚会、联谊会;一些班会过于注重形式,将主题班会变成了时事教育,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层次性,教育目标模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很难体会到主题班会启智、明理、怡情、育德与导行的功能。因此,主题班会所选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主题班会选择内容时应做到两个关注:(1)关注多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与困惑;(2)关注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四、克服教育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深化德育的延伸性。
可能不少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认识:班会结束了,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德育目标真的达到了吗?如果在准备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精力,而班会活动一结束便松懈下来,仅仅满足于学生的情绪激动,而不做深入细致的落实工作,那么就是真正的“虎头蛇尾”。
实际上,即使是一次很成功的主题班会,我们对它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过高,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主题班会或者几次活动,就能把学生教育好。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滞后性,更何况一次主题班会。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绝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即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班主任要进行跟踪教育。
五、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班主任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抓住一些有利的教育时机,在适当的时机召开主题班会,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有位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班主
六、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感情易冲动但不易控制,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兴趣不易持久。因此主题班会的形式不能太过单一,除了常用的竞赛、文艺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外,有条件的话,还可带学生到教室外进行实地的主题班会课。如到海洋馆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到戒毒所与干警、戒毒病员座谈,利用假日骑自行车到郊外感受大自然陶冶,到贫困的农家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博物馆参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初中学生较易接受感性的事物,高中学生知识增多,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对政治与社会总是比较关心,也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点在组织班会的时候也要考虑到。
七、引入多媒体工具,加强直观效果。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了诱惑:五光十色的电视、电影节目,五花八门的电子游戏、杂志无不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只用干巴巴的说教来进行教育,则很难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用多媒体工具,通过录像能带领学生到不轻易到达的地方或重温过往的历史;通过计算机能让学生快速地获得大量信息;通过音乐能渲染气氛、带动活动的高潮。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50%,如果视听结合起来记忆的内容达到65%。因而正确使用多媒体工具能够促进学生接受观点,提高教育质量。
在主题班会活动结束之后,班主任要做到以下两点:(1)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2)班会上作出的决定,班主任要监督学生执行,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例如,进行“你为集体做了些什么”主题班会后,班主任要及时表扬那些关心集体利益、为集体做了好事的学生;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则要及时批评指正。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